正面管教创始人简·尼尔森:吼叫式教育真的能让孩子成长吗?

来源:本站原创
时间:2020年08月27日
分享:

孩子犯错时,家长的第一反映是什么呢?不同的方法造就不同的教育效果。

陈乔恩在节目中回忆起小时候被父母打骂的经历,依然面露惧色:

随时会有扇耳光的危险,还曾被父母用一捆枯枝打到浑身是血,很长一段时间活在恐惧当中。

正面管教创始人简·尼尔森说:“人们以为管教和惩罚是一回事,其实不然。惩罚是要让孩子抵偿。而正面管教是要孩子从错误中学习,学会恰当的行为。”

吼叫、打骂会让孩子恐惧、漠视教训、产生抵触心理。而正面管教是用有建设性和不伤害孩子的方法去帮助他建立良好的行为。

让孩子思考

“目的、行为与代价”之间的关联

目的——孩子想借由此行为得到什么。

行为——父母通常看见的是孩子外显的行为,即孩子的偏差行为。

代价一一因为这个行为产生的不好后果。

孩子之所以做一些偏差行为,多半是因为没有理解“目的”“行为”与“代价”三者之间的关联性。

研究表明,母亲对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情绪感知、语言表达、生活知识等方面,而父亲的逻辑思维对孩子的影响更大。爸爸可以运用逻辑思维,与孩子讨论,或是借由与孩子一问一答的状况之下,帮助孩子理解这三者的相关。这样做不但可以帮助孩子拓展思考的角度,更能够帮助孩子在充分理解之后,自发地修正自己的偏差行为。

恰当的语言对事情的解决很重要,所以管教孩子时,要说孩子听得懂的语言,说他们可以理解的词汇。

比如,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目的:

X 父母不要问孩子:“你为什么要做这件事?

√ 可以问孩子:“你做这件事时可以得到什么?”

先处理我们看到的孩子所表现出来的外显行为。

在谈论“代价"的时候,最好可以一边和孩子澄清,一边拿纸笔写下来,因为大部分人是视觉型学习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眼见为凭)。

所以当孩子看见你一条条地写出他所付出的代价时,便无法逃避他所发生的事情,甚至会很震撼,进而愿意修正自己的行为。

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正面管教

1. 当孩子调皮捣蛋时

研究表明,2-6岁的孩子犯的错,大多因为调皮捣蛋:把洗衣粉倒进了鱼缸,把毛巾放在马桶里洗,拿水杯里的热水去浇花,穿着漂亮鞋子去踩泥坑,把手机扔进了水里……诸如此类的事情,相信很多家长都经历过。孩子们的这些“罪行”,其实是对世界的探索。

家庭精神治疗家、《自律》一书的作者内尔森说:“父母如何处理孩子的小意外(比如洒了杯牛奶或损坏了一件玩具)关系到孩子对父母的亲密与疏远与否,信任与反感。”

如果对孩子大声斥令“马上清理干净!”这种教育方式更像是惩罚,而不是孩子对自己行为理应承担的责任。父母要带着孩子,甚至让孩子独自“善后”。让孩子也参与对问题的解决至关重要,无需责备,只需让他知道问题需要解决就好。

2. 孩子不好好学习时

网上流行一句话:“不做作业,母慈子孝;一做作业,鸡飞狗跳”。很多家长在孩子上了小学后开始感慨:“以前从来不动手的,现在一天不打,就上房揭瓦。”

《教子有方》一书的作者史维亚·雷姆指出:首先,让他知道你相信他的能力,明确规定一个学习制度,并给他找一个安静的地方,远离兄弟姐妹的吵闹声,远离电视。

过多的关注和帮助反而会帮倒忙,应尽量让孩子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孩子写作业时,不要在他身边转个不停,这会助长他的依赖心理。孩子拿不定主意时,可适当给予指导,但千万不要代替孩子写作业。

不要说:“你怎么这么懒?自己多动动脑筋!”,不妨说:“这是你的作业,我相信你会有办法的。”

免费试听一堂课
400-880-9880
立即咨询
提交成功
窗口3秒后自动关闭